中学时期是其人生发展的过渡期,受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行为出现异常现象,从而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逆反心理,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议题,我们要正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就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的心理倾向。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特点分析
1. 情境逆反
当中学生遇到的某种情境与其当时的需要不相称或正相反时,就会产生这种情境逆反。例如一些家长在他应该休息的时间里,强迫他们读书、做练习、补习,那么他就会产生不满的负面情绪,心不在焉。
2. 自主逆反
当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或者人格受到了质疑时,他们产生的消极甚至愤怒的情绪,遇事反其道而行,以示不满。
3. 超限逆反
当今社会,很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如今的独生子女本身心理压力就较大,而有些家长或者老师设定的要求超出了他们可以承受的范围,进一步增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4. 禁果逆反
人都有好奇心,而中学生的人格还没有完全定性,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喜欢模仿明星的衣着打扮和行为等,喜欢标新立异,彰显个性。例如喝酒、抽烟扮酷等等。
5. 平衡逆反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到叛逆期,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所以有时容易与父母、老师发生冲突,会产生“对着干”的情绪,哪怕父母、老师的观点与学生是一致的,他也会故意表现相反的态度,以示自己的不合拍,满足其心理平衡。
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原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
(1) 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 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3) 行为和思想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 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 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2) 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长此以往必然产生敌对情绪、逆反心理。
(3) 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又是另外一套。这种矛盾行为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1) 家庭破裂使一些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心理;某些家长脾气暴躁,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大;还有一些父母视孩子为“太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甚至包办孩子的一切……其结果,都可能导致学生执拗、暴躁、易冲动、刻薄、自私等不良心态的产生,稍不如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
(2) 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都可能影响敏感而好奇的学生,腐蚀他们稚嫩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三.逆反心理形成的的表现
一般来说,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很容易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行为上的违拗
违拗是指有意不服从,就好比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一样。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而增强,自我表现的欲望很强,在有关自我管理上,在和异性的交往上,等等,他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要知道,他们这个时期很稚嫩,对世间的善恶是非很模糊,有些根本就茫然无知。
2.态度上的抵触
态度上的抵触,反驳,强词夺理,这是逆反心理表现最明显的一个方面。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阶段,他们的心理还很稚嫩,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可是有些教育工作者却未注意到这一点,而是时时刻刻以一个长者的身份自居。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在做人这点上的不平等。因此学生态度上有抵触也就不足为奇了。
3.情感上的冷漠
情感的冷漠现象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种反映。现在的青少年都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在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对中国的昨天他们很少知道甚至不知道。对先辈们曾经受过的磨难他们认为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隔膜不可避免,冷漠也自然而然。同时身处社会转型时期,他们耳濡目染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诸如拜金主义现象,社会黄黑现象,家庭变异现象,尔虞我诈现象等,在幼小的心灵上促成了他们对于人情的淡漠、冷漠。父母溺爱、父母百依百顺、隔代养育等让他们认为受宠理所当然,人人为我天经地义,至于我为人人根本不可能。因此习惯于我行我素,至于他人如何教育,一句也听不进去。
逆反心理现象是阶段性的心理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得有一个时间过程。我们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一切从人性的角度来思考,恰当地解决。
四、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1. 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应面对现实,并正确地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作为长辈的要充分重视逆反心理的现象,并积极引导他们在思想上的转变,帮助他们提高对错误的鉴别能力和转变逆反心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3.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4. 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5. 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培养师生情感,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反心理。
6.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7.加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之间的联系,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家庭、社会、学校在教育学生总体思想、教育方法、方向引导上要一致,要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舆论。要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要加强联系,及时促进三者的协同一致发展,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因素,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在青春期产生的困惑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樱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专家强调:由于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状、生活环境的改变、活动节奏的加快以及教育环境的原因,许多中学生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遭遇着巨大的考验,对思想和心理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家庭中,长辈们的生长环境,与当代的青少年生长环境的巨大不同,导致几代人在价值观上有不少出入,总之,种种因素,都使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迷茫,导致其逆反心理的形成。为改变这种境况,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了解他们的逆反心理,加以正确的引导,以疏通为主,帮助中学生健全其心理。引导中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的心理倾向。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特点分析
1. 情境逆反
当中学生遇到的某种情境与其当时的需要不相称或正相反时,就会产生这种情境逆反。例如一些家长在他应该休息的时间里,强迫他们读书、做练习、补习,那么他就会产生不满的负面情绪,心不在焉。
2. 自主逆反
当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或者人格受到了质疑时,他们产生的消极甚至愤怒的情绪,遇事反其道而行,以示不满。
3. 超限逆反
当今社会,很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如今的独生子女本身心理压力就较大,而有些家长或者老师设定的要求超出了他们可以承受的范围,进一步增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4. 禁果逆反
人都有好奇心,而中学生的人格还没有完全定性,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喜欢模仿明星的衣着打扮和行为等,喜欢标新立异,彰显个性。例如喝酒、抽烟扮酷等等。
5. 平衡逆反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到叛逆期,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所以有时容易与父母、老师发生冲突,会产生“对着干”的情绪,哪怕父母、老师的观点与学生是一致的,他也会故意表现相反的态度,以示自己的不合拍,满足其心理平衡。
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原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
(1) 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 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3) 行为和思想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 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 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2) 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长此以往必然产生敌对情绪、逆反心理。
(3) 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又是另外一套。这种矛盾行为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1) 家庭破裂使一些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心理;某些家长脾气暴躁,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大;还有一些父母视孩子为“太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甚至包办孩子的一切……其结果,都可能导致学生执拗、暴躁、易冲动、刻薄、自私等不良心态的产生,稍不如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
(2) 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都可能影响敏感而好奇的学生,腐蚀他们稚嫩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三.逆反心理形成的的表现
一般来说,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很容易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行为上的违拗
违拗是指有意不服从,就好比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一样。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而增强,自我表现的欲望很强,在有关自我管理上,在和异性的交往上,等等,他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要知道,他们这个时期很稚嫩,对世间的善恶是非很模糊,有些根本就茫然无知。
2.态度上的抵触
态度上的抵触,反驳,强词夺理,这是逆反心理表现最明显的一个方面。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阶段,他们的心理还很稚嫩,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可是有些教育工作者却未注意到这一点,而是时时刻刻以一个长者的身份自居。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在做人这点上的不平等。因此学生态度上有抵触也就不足为奇了。
3.情感上的冷漠
情感的冷漠现象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种反映。现在的青少年都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在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对中国的昨天他们很少知道甚至不知道。对先辈们曾经受过的磨难他们认为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隔膜不可避免,冷漠也自然而然。同时身处社会转型时期,他们耳濡目染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诸如拜金主义现象,社会黄黑现象,家庭变异现象,尔虞我诈现象等,在幼小的心灵上促成了他们对于人情的淡漠、冷漠。父母溺爱、父母百依百顺、隔代养育等让他们认为受宠理所当然,人人为我天经地义,至于我为人人根本不可能。因此习惯于我行我素,至于他人如何教育,一句也听不进去。
逆反心理现象是阶段性的心理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得有一个时间过程。我们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一切从人性的角度来思考,恰当地解决。
四、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1. 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应面对现实,并正确地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作为长辈的要充分重视逆反心理的现象,并积极引导他们在思想上的转变,帮助他们提高对错误的鉴别能力和转变逆反心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3.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4. 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5. 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培养师生情感,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反心理。
6.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7.加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之间的联系,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家庭、社会、学校在教育学生总体思想、教育方法、方向引导上要一致,要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舆论。要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要加强联系,及时促进三者的协同一致发展,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因素,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在青春期产生的困惑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樱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专家强调:由于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状、生活环境的改变、活动节奏的加快以及教育环境的原因,许多中学生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遭遇着巨大的考验,对思想和心理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家庭中,长辈们的生长环境,与当代的青少年生长环境的巨大不同,导致几代人在价值观上有不少出入,总之,种种因素,都使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迷茫,导致其逆反心理的形成。为改变这种境况,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了解他们的逆反心理,加以正确的引导,以疏通为主,帮助中学生健全其心理。引导中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