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角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时间:2014年4月23日 编辑:秦国妮
湖南卫视近期推出的综艺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我们怎样做父亲”。在父母无暇照顾孩子的当下,这档奶爸带萌娃的“人在囧途”,引发了不少家庭的情感共鸣:即便中国人比较含蓄,但父亲对孩子的爱是非常深沉的,有道是“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正由于父亲和母亲性别角色有别,对孩子成长造成的身心影响也有所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自身后天的努力,80%取决于其父亲。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你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以下就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心理影响,为广大家庭提供专业借鉴。
这样的案例,发生在不少家庭中:一位男士忙着外出赚钱,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与孩子相处。起床时,孩子已经上学去;回家时,孩子已经入睡。若干年后,这位男士成功了,终于有时间陪家人时,可孩子早已长大,离家外出求学。对于孩子的成长,陪伴得太少,留给这位男士的是无尽的后悔与愧疚。
因为忙碌的工作,在亲子教育中缺位,是当下很多家庭存在的共同问题。父母亲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因性别而有所区别。
父亲,更多体现出坚强、勇敢、宽容、面对现实等方面能力的职责,而母亲则侧重于生活上内在的秀美,体现出对孩子的教育、关心、呵护等生活细节。尽管父母亲角色侧重面不同,但重要程度相当。忙碌的父亲,千万不要把工作当借口,造成在父爱角色中长时间缺位。
在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父爱角色体现的榜样力量,对孩子的成长都很重要,并且呈现出不同的影响。
3—6岁这一阶段,父爱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孩子长大后性格变得懦弱、粗鲁、冲动;
而在青春期,孩子则可能会出现依恋情结,如对年纪偏大女性的依恋,缺乏一定的独立性;
到了青年期,孩子的责任感意识会有所偏差。这一榜样力量的影响,除了正面的陪伴与相处,还得关注潜移默化的作用。生活中,一言一行的细节,都是孩子无形中学习的榜样。
我的孩子只有一周岁半,我们从来没有教过他爸爸、妈妈有什么不一样,但是每次很自然的,我给了他好吃的,他就会自己吃或和爸爸分享。但是,饿了、冷了、困了、生气难过了,要抱着妈妈哭,似乎自然而然地区分,妈妈是港湾,爸爸是伙伴。
孩子似乎不用学习就知道爸爸、妈妈是不同的,由于父母自身具有其性别特点,使其对孩子的教育也有显著的性别特点。
父亲在一个家庭中象征力量、勇气、权威、规则,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父性”,具有刚毅果断,强健有力,不拘小节,注重理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中如果缺乏父性教育,孩子可能会让人觉得“胆子特别小”,“特别害怕做错事”,更容易出现害羞,畏惧困难事物,缺乏安全感,明显依赖或回避成人的接触等。因为他觉得“父性”(凡是能让他联系到父性的事物)很陌生,难以接近,甚至让人害怕,所以要去回避,这个回避的习惯也有可能会一直带到成年,带到将来的生活中,影响其一生。
而增加父性教育往往在两方面的效果特别突出:
一是给孩子提供认同的模板,孩子会学习模仿自己的父亲,勇于尝试,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的精神,这将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二是孩子能更加自由勇敢地表达自我,积极尝试和权威(如老师、长辈、领导)的沟通,遭遇困境和困难时能保持乐观心态。
我们对比前后几期的《爸爸去哪儿》,就不难发现,父亲带孩子能让孩子更勇,更无畏,更少用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如果把母亲比作孩子成长的土壤和阳光,那么,父亲就是农民的修剪和恰到好处的风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滋养孩子的心理发展,人格成长。
亲子陪伴,“仪式”也重要
《三字经》里有句:“养不教,父之过。”这话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父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作用,且与母亲角色有所不同。
这一区别首先因为男女性别角色不同体现认知能力的不同。妈妈与孩子的联结从十月怀胎开始,闻气味、听声音,无形中的依恋,这是感受性的一面。而父亲在逻辑性、方向感、空间认知、抽象思维等方面更显优势,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学会理智,在孩子智力发展上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在性格、个性方面,母亲带大的孩子,性格特征更内敛、斯文,母亲勤劳、爱干家务等女性角色优点会传达给孩子。而父亲陪伴较多的孩子,相对灌输更多的是果断、独立、开朗、自信、冒险和坚强等性格,孩子的观察力会更敏锐,社交更有技巧。
反之,父亲角色缺乏的女孩,到了青春期,容易出现害羞、焦虑等情绪,产生社交恐惧症,而男孩则表现出没办法与朋友建立好关系,不知道该怎么做个男子汉。尤其是全职太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妈妈长时间呆在家里照顾孩子,忽略了自己的社交,孩子也容易受其影响,性格变得脆弱、内向。
父亲忙,母亲忙,孩子上学也忙。全家一定要腾出时间相处,哪怕是一顿晚饭的时间。在如此宝贵的相处时间里,“仪式”显得很重要。除了要好好吃饭,家庭成员还要学会协调和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比如,孩子吃饭不乖或吃得太慢时,该如何正确地引导,而不是喋喋不休的批评。此外,还可以尽量保证每周或每月一次的外出郊游,父母和孩子都充分、精致地策划这一郊游,会让其成为一次高效率的亲子交流活动。在这样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更懂得守承诺、懂感受、表达爱。
如果一个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暴躁的父母要先处理自己心理的情绪,而不是把情绪转嫁给孩子,这样你就能成为好父母;父母在意旁观者的眼光、同辈人之间不自觉的攀比等,是因为缺乏自我认可,需要自我调整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父母对孩子具有补偿心理,说明他没有办法接纳自己的成长,不能忘记自己对父母的渴望。
咨询电话:0539-8133371
18265180157(同微信号)15615996176(同微信号)
网址:www.yf991.net
客服QQ:969786807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新华一路与开阳路交汇处东100米路北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