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晋|魔法师原型(四)个体的意志与种子的心愿
在《圣经》创世纪篇中写到,“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光”我想便是造物主——上帝意志的体现。同样,对于个体化进程中的人格发展来说,在这个拥有了个体的空间以及个人的时间——的世界之内,最为重要的当然是个体的意志、意愿,乃至萌发这一切的种子的心愿的体现。
那么,对一手造就了个体的世界,乃至书写下命运脚本的魔法师来说,是如何借由意象来体现和表达个人意志,进而又是通过怎样的叙事与表达来为种子以及心愿代言的呢?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前,笔者想让我们先就此前所谈内容,尤其是从视觉形象到视觉意象的发展和由来再做一番梳理,进而从个体心理的发展脉络中,看看是否能找到答案。
梳理:从视觉形象到视觉意象
2-6个月——巫原型的第一阶段 视觉逐渐形成
在生命最初的六个月中,婴儿是无法通过眼睛来看见人或事物的。这个时期,婴儿主要依靠原始的感官——听觉、肤觉、味觉和嗅觉来感知客体(主要是母亲),并且在心理层面以感应的方式进入与客体之间的融合与共生状态当中。此时婴儿的内心,正处于巫原型的第一阶段——即“女能事无形”(心理功能中以感受和感应为主导)的时期。通过巫原型的协助,建立与母亲之间融洽的共生关联,就是这一时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与此同时,因为眼睛尚且无法“看见”的缘故,因此对婴儿来说,无论是内在的原型,还是外在的客体,既是无形的存在,同时也是无法进行辨识和区分的——内外世界是相“混同”的状态。
当然,视觉的功能以及视觉形象的出现,并非一朝而成。相反,从对光的感知开始,再到配合听觉尝试用眼睛锁定客体的位置,进而在眼中捕捉模糊的影像,直至能够看到清晰的视觉形象——眼睛的生理功能,是一个慢慢发展并逐渐完善的过程。
尤其在大致5个月前后,一些尚未完全清楚呈现的视觉形象,已然可以映入婴儿的眼帘。而对婴儿来说,除了母亲的形象之外,其他任何形象的“现身”无疑都会为婴儿带来不安甚至是恐惧的体验。据此,就笔者的经验来说,一些处在深度心理退行状态下的来访者或病人,例如严重的抑郁、神经症乃至处于精神分裂症边缘的情况下,较为常见的类似“见鬼”的情形就与此有关。具体一些来说,来访者或病人可能会提及诸如“总是看到一个人影闪过”、“好像总感觉有什么人躲在不远处正在监视自己”、“一个幽灵般的存在时不时就会在我的耳旁说一些话”,当然,由于初现的视觉形象不清晰所导致的情况下,来访者或病人也可能会报告说,看到的人和物体都是变形甚至是扭曲的——就此所伴含的,往往是令人深感恐惧、诡异的心理氛围与心理体验。
6-9个月——巫原型的第二阶段 视觉形象带来的心理印刻
随着视觉的生理功能的完善,视觉形象从此被看在了婴儿的眼中。继而,人格的发展也进入到了巫原型的第二个阶段——“觋”的时期。从直观的文字组成上来看,觋字乃是巫字加上(生出)了一个“见”——其直观的释意即“看见”的意思。以往在“巫”那里所感受和感应到的一切,如今借由“觋”的双眼,被真切如实地看到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况——你有一位很聊得来的朋友,但平日里你们仅仅只是通过电话来交流,却从未谋面。而在某一天,你们终于有机会见到彼此了。这时,有一种可能是,当你第一眼看到这个人,便一下子在心里将对方认了出来。那是一种感觉上的熟悉和默契,你甚至断定他(她)就应该是长这个样子的——虽然在此之前你的确没见过对方的长相。
视觉形象的出现,将婴儿通过巫原型所感受和感应到的内容,借由客体直接得到了映照。无论在这之前的感受是美妙的抑或痛苦的,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视觉形象无疑都准确无比地概括了此前与之相匹配的所有的内心体验。
在这个时期,我们会观察到婴儿在获得哺育的同时,总是“深情”地凝望着母亲。这就像是热恋中的情侣,他们一刻也不允许对方消失在自己的眼中,大有一种苦等千年终于相见的感觉。实际上,这是因为此时的婴儿尚未能获得对于客体恒久性的认识。换而言之,闭上双眼或母亲离开——当母亲的形象在眼前消失时,那些关于母亲的所有内容便再次回落到了无形的原型状态。
除此之外,笔者想要郑重强调并叮嘱各位的是,虽然在此后不久,视觉意象便尽数替代视觉形象而成为主要的心理内容,但后者绝非简单的过渡时期的中间产物,甚至其所带来的心理影响或可伴随个体的整个人生,乃至成为命运般的影像。究其原因,笔者总结了这样两点。
其一,是视觉形象对心理感受的高度概括。其如同一个精准、完美的容器,分毫不差地装下了所有于此有关的内心体验。尤其体现在早期的母婴关系当中,当婴儿将几乎全部的心理能量都投注在“母亲”身上时,必然形成了一个“母亲即是整个世界”的心理印刻。
这也正像是原始社会后期,觋时代的人类生活的特点——人们无比熟悉自己所生存和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件事物,并对脚下的土地有着难以想象的忠诚和深情。相反,迷途、流亡或是迁徙至此的人会被视作严重的领地侵犯,是对“母亲”的践踏。甚至在这一时期的部落传说中,往往会着重提及或警示外来之人和外来事物,因为后者常被视作给家园带来灾难的不详征兆。
这里我们要再次强调的是,此处所说的“母亲”,是指原型层面的“大地”、“自然”这样的生存及生活空间。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客体关系学派眼中,如此重视母亲这一客体以及客体关系的原因所在。有学者认为,克莱因所描绘的“客体”与荣格谈及的“大地母亲”原型乃具有同样的心理影响及内涵。实际上,正如我们前文所说,客体恰是原型——这一客观的精神在现实里的代言人。
正是由于借由客体和客体的形象,婴儿所感受、感应以及看到的是原型本身,因而哪怕是片面的、并不完整的原型部分,同样都会引发对客体极大的心理固着。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任何一个原型都是亘古不变的存在(事实上,我们从没听说过任何一个神话中的神祇,出于某些原因,卸任了自己原本的神职,而跑去换了其他的差事)。于是,正如心理分析所描画的那张人格结构图示中所呈现的——在情结的幕后恰是作为原型的意志。而这无异于在说,改变或是化解情结以及释放固着于情结中的心理能量,是一件怎样的任务。
这一发生在神话的讲述和流传过程中的演变,也恰是在这一时期,个体人格发展中所历经的变化。能够明显观察到的是,婴儿从这一时期开始,在与环境及客体的互动中,将明显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策略性。与此同时,伴随同样大幅增加的模仿、探索性举动,婴儿的创造性及明显带有个体性格特质的行为也愈发增多。实际上,蕴含在其中的,恰是种子在试图表达自身及个体意志的体现。
有一位友人曾在和笔者的讨论中,对“心理策略”一说提出了疑问——此时的婴儿(仅仅9个月)尚且没有逻辑可言,又何来策略呢?话虽如此,但笔者以为,这里所说的策略,本身就与逻辑思维并没多大关联。此时在婴儿内心形成的心理策略,其基础是带有极强的直觉性心理经验的,是此前婴儿或者说从巫的时代起,人依靠感受与感应所获得的经验。和逻辑思维下形成的策略——资料收集,分析评估,酝酿谋划,付诸实践,现实检验,效果评价,反思改进……等等一系列思维动作不同,婴儿的心理策略——更形象地说,是一种整体的、直接投放式的完整过程——其从内在出发,并且在与现实的衔接中成就了一个完整的格式塔。
在咨询当中,一旦当我们发现了这一时期个体所形成的心理策略之时,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当年的境遇下,若不是这般巧妙的策略的使用,任谁也很难令自己生存下来。因而,很多富于经验的咨询师,将其称之为“婴儿的智慧”。而就笔者的观察来看,在这般“智慧”当中,绝非简单的审时度势,而是魔法师对内在原型的调用——唤醒沉睡在心底深处的古老神祇,为个体的生存意愿,乃至种子所用。这就是为什么,在对婴儿的观察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仅有10个月大的婴孩,除了呼唤客体并与之简单互动、交流之外,竟能表现出对客体发号施令的行为。此处,笔者将在稍后部分的文字“魔法师的时代——从造字到造物”中再与各位做详细分享。
图片
番外篇:再谈个体意愿在意象中的体现
我们在这篇文字当中,一直在表达这样的观点——意象中的“意”,恰是个体意志、意愿的表达,也是个体人生、行为及现象的心理意义的体现。与此同时,更是个体生命的起源——种子中心愿的达成与讲述。
然而,在这儿,笔者认为有必要向大家来澄清一个问题,一个也许会被忽视同时又极其容易混淆的关键点。那就是,在个体生命的最初——从自闭、共生,走向分离并开始个体化的几乎整个进程当中,意识的确在逐渐萌发和成长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然而,自我的产生,却是魔法师时代后期的事情。换而言之,我们在此所说的关于“造字”以及造就个体的内心世界——一事,至此与自我尚没有形成关联。实际上,自我是在大致两岁至两岁半前后才逐渐形成的产物。
因此,大家务必要牢记的是,个体的意志、意愿,并不等同于自我的偏爱与喜好。也因此,无论任何一种围绕意象所展开的工作——自由联想、主动联想、扩充、意象对话,都绝不是为满足自我意识而服务的。
而且大多数时候,当我们真的让自己沉浸在感受与体验当中,或是带着情绪令意象浮现之时,看到的意象往往出乎自我的预料。甚至在有些情况下,站在自我意识的角度,反而是很难接受眼前所看到的一切的。
这恰恰是因为,所谓的自我意识,在大多数情形下,仅仅只是完整个体的其中一个部分——在这个被我们当作“我”的部分之下,尚且存在着更为广袤的其他部分。当然,即便同样本该隶属于个体范畴,但这部分却往往被视作“非我”,从而被排除出到了个体之外,甚至还安放(投射)在了他人的身上。
而我们所说的真正的意象——并非由自我意识主观想来或刻意加工的想象内容,往往其所体现的,恰是我们所说的“非我”的意志与意愿。究其原因,正是出于在“非我”之中包含着远比自我意识——这一在镜映中看似完美实则狭隘片面的影像更为丰富的个体内容。因此,荣格及后来的学者们,会更为关注梦以及梦中的意象。而在意象对话的工作当中,据此笔者常会使用的引导语则是——请试着允许自己就这样待在当下的内心感受中,不需要做什么,也不需要刻意地去想象什么。我们只需把一切交给想象力本身,然后让自己等在这里,看看一会儿会不会有什么在我们心里自然地浮现出来……
捕梦人 史晋
意象对话水晶级咨询师。临床心理学科班出身,意象对话水晶级心理咨询师,督导及培训讲师。跟随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意象对话心理学创始人朱建军先生10余年,是朱建军先生入室弟子之一。
10年里,通过梦境进行自我探索,擅长意象对话、精神分析、释梦、叙事、系统排列及催眠的应用,并借由心理学、哲学、人类学、宗教与神秘学为媒介,探究人类深层心灵奥秘,专注于神话、传说、童话及民俗的心理分析。
国内首本心灵成长自助手册《innerlight心探索》杂志编辑,“捕梦人”及“能量”专栏撰稿人。《时尚健康》、《瑞丽》、《精品购物指南》、《心理月刊》等多家报刊、杂志心理版块特约撰稿人。
咨询电话:0539-8133371
18265180157(同微信号)15615996176(同微信号)
网址:www.yf991.net
客服QQ:969786807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新华一路与开阳路交汇处东100米路北三楼
上一条:史晋|魔术师原型(五)“文字”的力量
下一条:史晋|魔法师原型(三)拥有个体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