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晋|魔法师原型(六)第二阶段 为万物命名
在西方的神话及宗教传说中,第一位魔法师是人类的始祖亚当。相传,受魔鬼的诱惑,亚当和夏娃偷食了禁果,因此要被放逐去到失乐园中。临行前,上帝将亚当叫到近前,叮嘱他说去到世间以后,只要为看到的事物命名,后者就会听命于你……
为万物命名——是继“造字”之后,在魔法师原型的引领下,人格发展进入的一个全新的阶段。通过命名,人类将所见事物以意象的形式记在心里,并与之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进而,又将这一事物载入文字和符号,为人所认识和驾驭。
在对婴儿的观察中,我们会看到,一周岁左右的婴孩,便已经开始了对事物乃至人的认识。小宝宝可能会手指房间内的某物——例如一个杯子,然后发出类似“嗯、嗯”的声音。此时,陪伴在一旁的客体则会告诉宝宝那是“杯子”。接下来,我们便会听到的是,宝宝看着眼前的杯子,并且从嘴里说出了“Bo”、“杯”……
这一看起来平常无奇的情景,实则是真正的魔法时刻。在心理层面上,这一过程可以这样来描绘——婴儿以肉眼的视觉看到了某事物,进而向客体发出了对了解这一事物的渴望。就这一看似简单的互动中,其背后已然包含着原型系统的运作了——一位初出茅庐的魔法师学徒,正在迫切地向更为高阶的魔法师进行求教。
而在接下来的进程中,客体——这位高阶的魔法师,用语言说出了这一事物的“名号”,与此同时,在小魔法师的心中,睁开的心目正在将这一事物的样子显影在心上——肉眼看着这一事物,听到其名号,同时在心中映出了这一事物的视觉意象——同步发生的这三件事,令小魔法师才刚刚认识的这件事物——哪怕只是一个杯子,以古老的文字——视觉心理意象的形式,被书写进了内心这本魔法词典之内。
虽然,婴儿在这一阶段,尚且只能以单音节的形式甚至偏差很大的发音说出某一事物的名字,但我们看到这并不会打消掉小魔法师的热情。相反,他们在不断认识新的事物的同时,也在刻苦地练习着说出、说好此前存储在内心中的事物的名号。这就像是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某位学徒魔法师,起初他(她)可能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是一个十足的魔法白痴。不但魔法耍不出来,连咒语都记不住、记不全。然而,在刻苦执着的练习过后,没准哪天一出手就让众人刮目相看,惊呼其进步神速。
还是拿这个平常无奇的“杯子”来举例,起初当一个婴儿只能说出“杯”时,他(她)当然也无法将其拿起,或是只能任其从手上掉落,摔碎在地面上。但真的用不了多久,我们这些成年人就会惊讶地发现,婴儿居然可以在反复的练习过后,将杯子熟练地拿起,放到嘴旁作出喝水的动作,接着又将杯子拿来递到大人的手中,示意其倒水给自己来喝……而这时,婴儿已经能够完整地念出这一为他(她)所号令的事物——“杯子”的名号了。
以上所发生的这个“命名”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标定”的过程。即人通过对事物在心中所形成的意象进行命名、定义以及和自身建立关联的心理过程。当然,除去杯子这样的事物之外,婴儿甚至可以对身体乃至内心的情绪与感受进行标定,例如客体在对一周岁左右的婴儿的情绪作出反复回应后,婴儿便会用“乐”、“痛”、“怕”等简单的情绪词来描绘当下自己的内心体验与感受了。
在这之后不久,婴儿便越发熟练地掌握了这种对事物进行“标定”的心理功能。他们可以用有限的语言向客体来描述对事物的需求,或是表达自身的情绪和感受。而大致在两周岁左右,婴儿便已然可以用语言代替“嗯嗯”般的发声,向客体正式发问了。这个时期,作为成年人和婴儿的照顾者,我们可能从早到晚都要不断地被一个问题所缠绕——“这是什么?”与此同时,作为孩子的父母,总是令我们不免感慨的是,这些小魔法师们在学习和掌控万物乃至整个世界的进程中,其进步之神速,真的是令成年人望尘莫及的。
向父神的认同
在前文中,我们曾说过,父亲这一客体的心理意义在于,将婴儿的人格结构带入到立体化的发展进程当中。通过将“父亲”从原始的客体——母亲当中分辨出来,促发了意识的出现。在这一过程中,意识犹如从大地深处那地平线的位置上冉冉升起的旭日——实际上,从象征意义的角度来看,对太阳的崇拜,亦是对父神(上帝),同时也是对新生的意识的崇拜。
而从“为万物命名”的神话中,我们也能看到的是,魔法师那和“命名”有关的魔法——心理上对事物所进行的“标定”,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恰是意识的心理功能使然。因而,就如同巫原型通过感应、献祭与大地母亲在共生、相融中,获得庇护、治愈、滋养以及生命力那样,魔法师原型正是在对父神的认同与崇拜中,获得了认知乃至驾驭自然和万物的法力(魔力)。
更进一步来说,魔法师原型从“上帝”处认同了“创世者”与“造物主”的两个重要身份。进而,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说,魔法师协助婴儿的人格,不仅一手打造了个体的内心世界,同时也造就了个体心理现实世界中的万物(意象),乃至命运脚本本身。当然,在后文中,我们还会看到,当今的时代,恰是魔法师的时代。而魔法师的时代,亦是“造物”的时代。
此处,我暂且留下一个伏笔——父亲这一客体的“现身”,将婴儿的人格带入到了立体化的发展进程当中。或者我们干脆可以认为,在这种“立体化”中,既包含着新进开拓的心理空间与纬度,同时也令其他原型在父亲的身上寻得了容身之地。于是,当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一魔法师的时代之时,我们不仅会看到“造物”的精神,也会看到这一时代中所呈现出的膨胀的、竞争的以及尔虞我诈的,乃至剑拔弩张般随时以毁灭走向终结的威胁所在。这背后其实是父神自身所承载和体现的魔鬼原型的意志——除去上帝之外,魔法师所认同的另一位父神。
作为词典的母亲
认同父神以及意识的精神,令人类真正认识到了万物和自身的存在。与此同时,又在“命名”的过程里,将万物化为古老的文字——意象,写入了内心这本词典当中。然而,大地母亲始终是万物的源头,亦是一切的归属所在。人与万物在现实中的关联,以及如何关联,依旧取决于这位母亲。
正如神话中所说,一切脚踩大地的生灵,都是母亲的孩子。意象存于内心之中,但由“文字”所标定的那实在的内涵——万物乃至我们自身(身体),却自始至终都为母亲所属。大地的秉性以及母亲的性格都对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话——穷山恶水出刁民,说的是生在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贫瘠的土地上的人,其性格也难免刁钻古怪难以相处。而同样作为婴幼儿重要成长因素的客体,母亲内心中的苦难感、匮乏感乃至对于生存的焦虑、欲望的压抑,都会深深在婴儿(乃至胎儿期)的内心当中,烙下诸如“活着就是受苦”、“活着真难”、“人生没有意义”这样的心理印刻。
而作为“词典”,母亲手握的是,在魔法师“命名”万物之时,是否能够成功提取其实在内涵的重要权限。例如,一位性情开放、快乐,对人和事都充满热情与善意的母亲,足以胜任将孩子带向万物这一任务。孩子在了解这些事物之时,会从母亲热情生动而充满想象力的回应当中,感受到万物的善意以及对自己的接纳。若是一个小男孩儿伸手去碰触一朵玫瑰,却被后者的尖刺扎伤了手指。这时陪在身边的母亲,如果能够将孩子揽在怀里,先关注孩子的疼痛、恐惧以及受伤感,进而由她自己作为一位有经验的引导者,向男孩儿示意玫瑰的尖刺所在,甚至为孩子讲一个关于玫瑰的故事。如此在孩子心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母亲(大地的代言人)的爱,同时也会因着这份爱与扎伤自己的玫瑰从此和解。
相反,一位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漫不经心,甚至是倍感厌烦的母亲,会令孩子在认识这个世界之时,感到挫败以及缺少热情。当然,因为心理创伤或情结的影响而压抑自己的母亲,则会令这一过程变得更为艰难。在很多的意象当中,往往那些贫瘠的、干涸、荒芜的甚至是充满着死亡和毁灭气息的环境(土地),往往就和这种情况相关。与此同时,这可能会令一个人从很小的时候(甚至是婴儿期),便具有更大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他们会在未来的人格发展中,对占有资源和控制客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贪婪。而实际上,越是拥有更多,也就越发感到匮乏——因为问题不出在是否能够占有事物上,而在于内在这本词典本身并未向当事人的魔法师人格开放相应的权限——直白地讲,这就像是手拿一张空头支票,无论此时获得了多少对于外物的命名权,在内在却依然无法兑现。
另外,母亲的词典功能也表现在婴幼儿对于语言的获得、学习和掌握之中。如果能在内心中拥有一本囊括了万物且对自己自由敞开权限的词典,那么孩子在未来的标定过程中,只需自在地发挥出想象力,便足以能够将内在的丰富性表现和传递出来。相反,如果这一词典本身缺少其丰富及生动性,甚至是不愿和拒绝对孩子开放的,那么则会带来语言发展中的问题甚至是障碍。就笔者的观察中,此种情况下,可能使人在语言的表达上表现为缺少生动性(无法打动听众),同时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语言障碍,如“口吃”、感统失调等状况。当然,还存在另一种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导致语言被过度使用——常表现为话语过多(停不下来的反复诉说),或是在表达中明显带有癔症性的生动与丰富,等等。
番外篇:某物与万物
在为万物命名——“标定”的心理过程当中,除去意识的认知和识记功能之外,在隐秘的象征层面,潜移默化地传递着的,恰是万物之间妙不可言的联系。我们所得见的万物之中的任意一物,背后都关联着其在世间所历经的所有时日与故事。而这些故事当中,一定不乏某一物与他物之间密不可分的牵连。这就像是当孩子看到飞过眼前的蝴蝶,实际上此时并非只有蝴蝶化为意象进到了孩子的心中——一并来到内心里的,还有那蝴蝶飞过的山林,略过的溪流,以及最后休憩的花朵。
因而,在“命名”的深层,魔法师同时找见的,是每一物因着相互的关联编织而成的万物的世界。
举一个笔者自身经历的例子。有一次,我家的小魔法师——两岁的小男孩儿,在得到一个煮鸡蛋时,问到“这是什么?”笔者则自然告诉他说“这是鸡蛋”。几天以后,在溪边玩耍时,孩子捡起一块儿圆圆的石头。他一边将石头递给我来看,一边在嘴里叫到“鸡蛋”。此时笔者则纠正说“这不是鸡蛋,这是一块儿石头。”
就这件小事来说,从现实的角度——意识的、理智的思维方式看来,鸡蛋是鸡蛋,石头是石头,以及鸡蛋当然不是石头。但如果从原始思维的视角,从象征的层面再来审视,我们则会发现鸡蛋与石头之间深远而紧密的联系。
首先,鸡蛋与孩子手中的那块儿圆圆的石头之间,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圆的,且外皮颜色上也都是相近的青灰色。因此,我们会将那种在溪边、河滩上常见的圆石头称为“鹅卵石”。你看,卵不就是蛋吗?只是区别在于,圆石头通常比鸡蛋要大一些,因而才叫“鹅卵”——鹅蛋本身就比鸡蛋要大。除此之外,在其他一些有关石头的描述中,都和“蛋”不无关联。例如,在某地方的方言中,将石头就叫做“石蛋子”。
与此同时,无论是鸡蛋还是鹅卵石,它们既是现实中的实际存在之物,同时也是孩子心中的意象。而在意象这一层面延展开来,我们又能发掘到的是,鸡蛋与石头——其各自背后的所谓心理象征意义。
首先是鸡蛋。如果我们翻阅一些有关“蛋”的神话,会发现很多与“出生”和“创世”有关的描述。例如,在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就是生在蛋中的。而在古埃及神话里,也提到说宇宙的设计师——透特(朱鹭的形象)将孕育着整个宇宙的蛋从混沌的滩涂边衔来……当然,一些“救世主”的诞生,往往也和蛋有关。他们总是从蛋中或是和蛋相似的事物中生出来。
笔者还记得,在学生时代学过的一篇故事。其中讲了达芬奇画鸡蛋的经历。大致是说,达芬奇——这位天才画家,在起初学习绘画时,被要求练习画鸡蛋。而一开始,和所有拥有天赋的学徒一样,达芬奇自然耐不住性子去画看起来都一样的那些鸡蛋。而后,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达芬奇才领悟到原来每个鸡蛋无论是大小还是从不同角度看去,竟然如此不一样……
和大多数这类故事差不多的是,其中要表达和呈现的,无外乎是对儿童的正面教育意义。比如,做事情要有耐心,学习要打好基础,等等。但是,笔者以为这类极具杜撰之嫌疑的所谓“佳话”,其中恰好无意识地隐藏着某些更为深远的奥秘。我们要知道,达芬奇并不是一位中规中矩的画家,其在建筑、设计,甚至数学及天文学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天赋与造诣。甚至流传至今的一些作品和手稿,都还令后世研究他的学者以及那些“解密者”倍感着迷。有人说,达芬奇是宇宙的设计师,奥秘的探索者——这其中,我们也终于看到了“鸡蛋”这一意象背后所具有的深远的象征意义。画鸡蛋,就是在描画心灵的宇宙。
当然,如果读者觉得笔者才是有意杜撰的话,那么大家不妨在另一个类似的故事当中,看看会读到什么——万有引力的发现,是因为一颗苹果从树上落下时,刚好砸到了牛顿的脑袋。苹果,尤其在西方的神话和宗教文化当中,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呢?何为那棵结满金苹果的树由恶龙看守?而化形为蛇的撒旦盘踞在苹果树上?而那棵树上的果实,竟刚好是所谓“禁果”?对了,恰巧笔者曾读到过一个有趣的说法,牛顿这位物理学界颇具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其真实身份,是某教会下一个秘密团体中的魔法师与炼金术士。
然后是鹅卵石。自古以来,石头就是令人类乃至其他一些动物(比如一些哺乳动物、鸟类)倍感“着迷”的存在。我们的祖先用石头来建筑房屋和居所,也以石头来构建庙宇或是用以祭祀的神圣之地(例如著名的巨石阵)。甚至在动物界,石头不仅被用来敲碎果实的硬壳,可能还和某些丧葬仪式联系到一起。例如,有的鸟类会以石子将死去的同伴的尸体围拢起来。除此之外,石头还可能被当作收藏品,被灵长类珍藏起来。
而说到这儿,在人类的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故事当中,都不乏和石头有关的传奇。例如,神话传说中总是会有这样的桥段——某块儿石头裂开,从中诞生了某位神祇或传奇人物。当然,还有我们家喻户晓的“和氏璧”的历史故事。即便是在现实当中,竟然还存在着被业内称为“赌石”的行当。稍做了解,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颇为令人心动、刺激、着迷甚至陷入疯狂的领域——其绝不亚于任何一种赌博形式,乃至有人竟会为此倾家荡产……
这些故事、传说以及现象,似乎都在悄然诉说着某个关于石头的秘密——在看似朴实无华甚至粗鄙的外表之内,隐藏着的却是无价之宝。
荣格认为,藏于石头之中的奥妙,不仅带有自性的象征,同时也关联着炼金术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点金石与哲人石。其寓意着向内的探索以及发现内在的奥秘——这便是人们为何对石头如此着迷甚至陷入疯狂的原因。当然,从意象对话的角度,笔者则会将石头的意象视作是种子的象征。
以上,我们看到了鸡蛋与石头——这两个意象背后各自延伸出的整个象征系统。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它们之间的关联上来。我们在前文中曾提及,意象之中,不仅包含作为现实的客体信息,同时也囊括着内心之中客观的精神(原型)的内容。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意象之内被寄予了“种子”——个体之人的意愿和意志。换句话说,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此处之时,不免要问的是,那位在现实中看到鸡蛋与石头,又在意象之中,无意中说出这二者之间关联的“小魔法师”,他究竟在以此来呈现或是表达着什么呢?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儿,在他的心里,鸡蛋和石头象征或是具有怎样的心理意义呢?
实际上,从意象的象征之中,往往能够反映出人格发展的阶段、任务乃至心理和生理层面的渴求、欲望和创伤与情结。那么,笔者以为,在对“鸡蛋和石头”的“命名”当中所体现出的人格发展层面的信息是——我这一生命究竟从何而来?为何而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之内潜藏着怎样的奥秘?……无疑,这刚好是一个两岁的孩子,萌发于心中的,围绕个体以及生命本身的种种“发问”。
捕梦人 史晋
意象对话水晶级咨询师。临床心理学科班出身,意象对话水晶级心理咨询师,督导及培训讲师。跟随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意象对话心理学创始人朱建军先生10余年,是朱建军先生入室弟子之一。
10年里,通过梦境进行自我探索,擅长意象对话、精神分析、释梦、叙事、系统排列及催眠的应用,并借由心理学、哲学、人类学、宗教与神秘学为媒介,探究人类深层心灵奥秘,专注于神话、传说、童话及民俗的心理分析。
国内首本心灵成长自助手册《innerlight心探索》杂志编辑,“捕梦人”及“能量”专栏撰稿人。《时尚健康》、《瑞丽》、《精品购物指南》、《心理月刊》等多家报刊、杂志心理版块特约撰稿人。
咨询电话:0539-8133371
18265180157(同微信号)15615996176(同微信号)
网址:www.yf991.net
客服QQ:969786807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新华一路与开阳路交汇处东100米路北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