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容易紧张?或许是“自我客体化”在作祟 5个实用方法,帮你找回从容自信的自己
你是否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会议上准备充分的方案,一开口却头脑空白,说得结结巴巴;
出门聚会,试穿无数衣服仍纠结不已,总觉得“不够好看”;
就连玩剧本杀,也担心表现不好,怕被队友嫌弃……
如果你经常如此,很可能属于“易紧张体质”,而背后真正的原因,是自我客体化。
一、什么是自我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是指一个人做事情时,忽略自身的感受和需求,转而过度关注“别人会怎么看我”。
比如:
演讲时,你担心的不是内容清不清晰,而是“他们会不会觉得我不自信?”“我是不是看起来很差劲?”
穿一件喜欢的衣服,先想到的却是“这个颜色是不是太嫩?”“别人会不会笑话我?”
即使最终做了同样的选择,但每一个念头都在削弱你的自信,让你处于紧张和自我怀疑中。
二、我们是如何变得“自我客体化”的?
1. 童年期的“讨好模式”
有些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一个“需要取悦”的抚养者。ta或许没有恶意,但很少表达满意或称赞。
于是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优先考虑“怎样让对方高兴”,而非“我想要什么”。
就像松子的一生:她用一个鬼脸换取父亲的微笑,却也一生困在讨好的牢笼中。
2. 严厉教育下的恐惧
有些抚养者较为严苛,孩子稍有不足就会受批评。长期处于“怕做错”的压力中,孩子就会以外界评价为标准,而非信任自己的感受。
3. 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
父辈常生活在单位、大院、村落这类强集体环境中,“别人怎么看”直接影响到实际利益与人际关系。
于是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
“你这样穿,别人会笑话。”
“还不结婚?我在外面都没面子!”
“不会做家务,以后婆家看不起你!”
这些声音潜移默化,让我们也习惯用“别人的眼光”审判自己。
三、5个方法,帮你摆脱自我客体化
1. 尊重自己的感受 🍃
你的感受,是你与世界最真实的连接。
喜欢什么口味、什么风格?
什么样的生活让你觉得舒服?
信任你的身体与情绪,它们比理性更早知道你真正需要什么。不在压抑中勉强自己,而是跟随感受做出选择。
2. 明白:别人的看法,只是他们的投射 🎭
我曾经遇到很多北大学生说起:
在老家人眼里,考上北大非常了不起;
但在北大,没人觉得这有什么特别。
你看,同一件事,评价却完全不同——说明别人怎么看你,往往取决于他们自己所处的视角、背景、情绪,而与你本身关系不大。
3. 写“自我肯定日记” 📓
容易自我客体化的人,擅长自我批评,却很少自我鼓励。
试着每天写下3个做得好的小事,比如:
“今天主动发言了”
“穿了我喜欢的颜色”
“尝试拒绝了我不喜欢的事”
积累微小的肯定,你会逐渐相信:我的感受,值得尊重。
4. 使用“主体化叙事”转变语言模式 🗣
别问:“别人会不会觉得不好看?”
而是问:“我喜欢这样穿吗?我感觉舒服吗?这是否表达了我想要的?”
把叙述的重点从“他们”拉回“我”——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5. 从“比较”走向“合作” 🤝
总与他人比较,只会陷入“我不如ta”或“我比ta强”的摇摆状态。
尝试转换思路:
“ta这方面很棒,我可以向ta学习什么?”
“如果我们合作,是不是可以共同完成得更出色?”
用合作代替比较,他人的优秀不再是一种威胁,而成为你成长中的资源。
写在最后
自我客体化,是一场把人生主权交给他人的游戏。时间越久,你越会感到空虚、迷茫和疲惫。
而找回主体性,就是重新听见自己的声音,为自己的生命叙事。
愿你从今天起,活得更像你自己——
不是为了被谁认可,而是因为你真心喜欢这样的自己。 本文来源于网络。
周三成长小组报名进行中,在这里您可以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会有专业的老师帮您梳理情绪,会有同频的伙伴和您一起成长。
报名热线:18265180157 18264990157
下一条:失眠,可能是你的内心在“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