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育出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深度解读亲子关系中的“镜映”与调谐
✦为什么家庭和睦,孩子却依然疏离退缩?
很多孩子,看似成长在温暖的家庭,父母关系和睦恩爱,却在人际中表现出疏离、退缩甚至敌对。每一个父母都想给予孩子爱,但“爱”这个字太广太深,它神圣,却也常常鲁莽——有些错误日复一日地发生,看似微不足道,却在时间里悄悄积累,最终成为一个人心理层面的“发展性创伤”(Developmental Trauma)。
如果我们把爱拆解为日常中亲子之间的互动方式,它就变得可觉察、可操作。而安全感,正是在这些细微却重要的人际瞬间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安全感,首先源于“被看见”
安全感首先是一种人际间的安全感。幼年的孩子借此构建出可以依托的“安全基地”(Security base),进而发展出面对未知和冒险的勇气。我们要明白:安全感不是孤胆英雄式的无畏,而是确信自己与他人之间有所联结。
一个人所有的心理品质,都来自于与主要抚养者长期互动中所“内化”而成的内在模式——包括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理解他人,又如何预期别人的回应。
那些深度参与过孩子情感世界的人,会在孩子心灵中刻下“内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关系中会采取不同策略,但其情感内核往往是一致的。
✦从婴儿开始,他们就在母亲脸上寻找自己
婴儿是一个情绪自由、毫不压抑的小生命。他们如同一块具备巨大潜力的胚模,最终成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抚养者如何回应他们的情感需求。
正如温尼科特所说:“婴儿需要在母亲脸上看见自己。”这句话在实际中可以理解为:养育者要在情绪状态、言语方式、非语言姿态等方面,与孩子发出的情感信号调谐一致。
但调谐,并不意味着完全一致。母亲既需要让孩子感受到“相似性”(随因反应,contingent),也要传递出“差别性”(标记性,markedness)。
比如当宝宝笑,母亲也会自然笑起来,但她可能会瞪大眼睛、拉高声调、加上亲昵的叠词和身体晃动——这些“夸张表演”既呼应了孩子,也带入了母亲自己的主体特征。让孩子逐渐明白:哪些情绪是我的,哪些是妈妈的,哪些是我们共有的。
✦没有调谐的体验,会成为羞耻与恐惧的根源
如果母亲的反应与孩子完全一致,孩子反而难以区分自己与母亲,陷入“心理等价模式”(psychic equivalence)——外部即内心,失去自我边界。
相反,恰当的镜映是:孩子哭的时候,母亲回应一张“带点诙谐的愁容”;孩子愤怒时,母亲假装恼怒却依然温柔。正是在这种带差异的回应中,孩子既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也意识到母亲是另一个独立而安全的存在。
发展心理学家斯特恩说:只有被调谐的体验,才能成为安全、可分享的自我部分;而不被调谐的体验,会变成异己的、令人羞耻的,甚至被分裂和否认——成为日后心理创伤的来源。
✦心智的栖居地:在孩子心里种下“被懂得”的种子
除此之外,抚养者还要能够将孩子视作一个“有心灵的存在”。你对孩子心理需求的敏感度,直接关系到他未来心智化和共情能力的发展。
只有当孩子确信自己的心灵能被另一个心灵理解和接纳时,他才能感受到自己真正重要,被这个世界所保留。人类的存在感,从不只基于身体存在于世界,更来自于心灵是否有归巢。
✦“60分妈妈”的定义:修复比完美更重要
在亲子互动中,关系的破裂与情感的失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恰恰是这些破裂,创造了孩子心理成长的契机。
如果母亲能够及时而恰当地修复关系,孩子就能在这个“恰到好处的挫折”中,发展出自我安抚的能力。如果失败,这些破裂之处就会成为孩子精神世界中的裂痕。
所谓60分妈妈,不是少做了40分,而是懂得在失误之后敏感而及时地修复,帮助孩子整合那些受伤却终被安抚的情感体验。
✦当孩子的所有情绪都能被接住
当孩子的情绪体验总能被镜映和涵容,他就能发展出一个情感饱满、敢于真实的“整合性自我”(Self-integration)。那些原本需要依靠他人完成的情绪调节,将逐渐内化为自我调节的能力。
在关系中,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他都能自然流露,既不隐藏自我,也不吞噬他人,并在需要时坦然寻求支持。
这时,孩子的安全感将真正扎根于人类的联结之中。他可以自由地穿梭于独立与亲密之间,安稳地行走于内心与现实世界。
本文来源于网络
樱飞心理咨询中心长期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个体咨询、家庭治疗和专业培训服务,另外还有家庭教育公益活动,助力每个家庭构建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咨询热线:18264996697 微信同号
下一条:比起压抑情绪,建议你“暴露”它!